膽道閉鎖的寶寶常被誤以為是母乳性黃疸,而延誤治療。醫師指出,未能及時診斷、治療,很容易會造成肝硬化,甚至面臨早期換肝,提醒家長,寶寶出生後的60天內除了應該仔細觀察皮膚外,也要注意寶寶便便的顏色,但要在日光下或白色燈光下觀察。
台灣嬰兒膽道閉鎖發生率為全世界第二高,每年約有30多位新的病例被發現。成大醫院小兒腸胃科醫師陳緯哲表示,一般新生兒「生理性」黃疸相當常見,約2週後逐漸消失,如果到了第3、第4週後黃疸仍延遲不退,可能患有膽道閉鎖,造成「病理性」黃疸,必須到醫院做抽血檢查。
陳緯哲指出,膽道閉鎖應該在出生45天內完成診斷,原則上在60天以內完成手術,愈早愈好。如果延遲治療,手術後膽汁順利排出的機率會下降,而膽汁鬱積肝內,很容易會造成肝硬化,甚至面臨早期換肝。
陳緯哲提醒家長,寶寶出生後的60天內,除了應該仔細觀察皮膚外,也要注意寶寶便便的顏色,但要在日光下或白色燈光下觀察;尤其,寶寶的皮膚呈現暗黃色、眼白變黃,更要仔細觀察寶寶便便,與寶寶手冊的大便卡顏色做比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