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大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近期使用健保資料的大數據分析,發現類風濕性關節炎、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等全身自體免疫疾病,會增加冠狀動脈心臟疾病的危險,醫師提醒患有相關疾病的民眾,一定要好好控制,才能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。
冠狀動脈心臟疾病一直以來都名列台灣十大死因前矛,疾病來得無聲無息,卻經常導致死亡的嚴重後果,是個隱形殺手,對國人身體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脅;近年來對動脈粥狀硬化的致病機轉研究發現,發炎的免疫反應在促使動脈硬化的進化與生成,扮演很重要的角色。
成大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翁孟玉指出,全身自體免疫疾病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、僵直性脊椎炎、硬皮症、皮肌炎、多發性肌炎、乾燥症、全身性紅斑性狼瘡、血管炎等。這些病人的臨床表現很不一樣,但這類疾病多處在慢性發炎狀態,以最常見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為例,它確實會增加動脈粥狀硬化的危險。
翁孟玉表示,近年來在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目標已經明確擺在「達標治療」上,也就是把類風濕性關節炎控制到幾乎感覺不到它的存在,如此不僅能恢復日常功能,生活品質明顯提高,並能避免早發的冠狀動脈心臟疾病,一舉數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