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據2017年衛生福利部委託醫學中心進行的「全國性兒童與青少年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」,台灣有32.3%的學童在一生中會罹患某種精神疾患,包括神經發展疾患(如自閉症、注意力不足過動症、妥瑞氏症)、破壞性/衝動控制/行為障礙、情緒疾患、焦慮疾患、強迫症、飲食疾患等。
不過,根據全民健康保險資料庫分析,兒童與青少年精神疾患盛行率卻只有4.6%,顯示大部分的孩童與家庭都未曾接受過相關的醫療協助。
目前在各大醫療院所,多半都開始設立「兒童精神科」或「兒童心智科」,而這些科別是專門為孩子們的心理需求提供支援。因為在當代的數位網路世代,社會變遷相當大,孩子們所面臨的挑戰相當多元且複雜,父母們也承受家庭和社會等各方壓力,因此,現代家庭需要更多專業協助與社會支持。
為此,成大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郭哲妤醫師指出,兒童與青少年精神疾患擁有四點特性,包含自傷或輕生行為、注意力不足過動症、憂鬱或焦慮症狀,或是抗拒學習,以及出現原因不明的頭痛、肚子痛等警訊,務必要及時關注,讓專業醫療人員介入關懷,以免擴大身心的危害。
醫師提醒,家長要陪著孩子就診並不容易,往往需經過猶豫、掙扎和痛苦。而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除了必要時建議藥物治療外,也會運用專業協助孩子適性發展、改善家庭互動,藉此支持孩子與家長一同成長。